生命经济形态下的基层中医诊疗教学健管模式改造优化发表时间:2023-09-11 09:26 随着我国生存经济的快速发展,老龄社会的持续深化以及乡村经济的城镇化转型,人们对高质量中医药服务需求的增长与中医药资源分布不 均、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国家接连发文要强化中医远程医疗能力建设,鼓励中医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会诊,利用信息化 手段促进优质中医资源下沉基层。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服务中的作用。同时要创新中医药数字教育新模式,鼓励各地推动互联网技术与医 教协同的融合应用。 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就已开展中医药信息化研究探索。如今技术更迭,已进入AI新智能时代。但时至今日,即使在完成中医常规诊 疗教学的过程中,人工智能依然存在诸多技术瓶颈,但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基层中医诊疗教学健管模式进行优化改造,或将解决部分现实问题。 中医远程会诊教学平台 务实解决刻下就医难题 望闻问切对于全面准确获取中医诊断信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黄帝内经》《难经》《景岳全书》《医门法律》《四诊抉微》《四诊心法要诀》等历代诸多典籍均从不同角度阐述四诊合参的必要性与灵活性。正如《濒湖脉学》所言:“上士欲全其会,非备四诊不可。”虽在临证过程中医家可结合自身经验及病患情况灵活选取单诊或多诊组合,但若顾彼失此,不察隐微,盲人摸象,执其一端,则易陷于指鹿为马,南辕北辙之囹圄。清人周学海在《重订诊家直诀》中提出“脉有四种,位数形势而已”,但从医院落地情况来看,目前依靠脉复仪或脉象仪完全还原或解读真实脉象的“位数形势”特征仍存在不小难度,中医师应用反馈与资本方宣传效果似乎并不相符,继而相关设备软件也并未在中医医共体中得到广泛应用。 鉴于中医四诊数字化研究现状,一方面,牵头医院需加强基层医师脉诊、闻诊实操培训,另一方面,可借助中医远程会诊教学平台,确保基层医师可在牵头医院中医专家的在线指导下完成脉诊及闻诊。同时利用高清摄像头、语音通话系统实现远程望诊与问诊。最终共同研讨制定治疗、康复、健管方案,满足基层群众中医诊疗需求。相关诊疗教学视频、文字资料将由平台统一汇总,记录留存,为日后大数据分析、知识库扩充积累原始资料。 基层中医辅助诊疗系统 机器算法学习任重道远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合参望闻问切四诊信息也是为后续辨证论治服务。对于基层医师而言,不明四诊,不会辨证,就无法开方,临床诊疗也就无从谈起。为提高基层中医诊疗服务能力,近年来,有不少科研机构、高校、民企加大资金投入,开发中医辅助诊疗系统,从知识架构来看,不外乎三类,一类是经方辅诊系统,一类是时方辅诊系统,还有一类就是经方时方兼容辅诊系统。总体来看,由于中医辨证是一个非线性复杂系统,侧重定性,模糊定量,体系庞杂,再加上中医流派众多,术语繁冗,用药多变,即便制定辨证用药指南标准,临证过程中仍需结合实际通达圆变,以应万千,势必会加大数据标记、算法推导及推广应用难度。 虽然经方方证对应,药症相合,法度严谨,逻辑清晰,相较时方更易于数字化,也更易于出疗效,但经方用药存在性能峻猛、剂量偏大等特点。基于对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视,四诊设备研发现状的考量,以及医保基金高效使用的导向,目前无论是经方辅诊还是时方辅诊,均只适用于辅助具备基本中医诊疗能力的青年医师做出诊疗决策。但从长远发展看,加强中医电子处方、电子病历、患者随访格式内容标准化管理,无疑会为未来中医辅诊机器学习积累海量高质有效临床数据,或许会推动中医辅诊系统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医健康科教管理应用 满足市场主体各方诉求 我国目前处于物本经济向人本经济转型的过渡期,随着基层生存环境的逐步改善,如何提高生命质量势必成为基层民众关注的核心问题。在新经济形态下,基层中医健康科教管理产业或将迎来广阔发展空间,愿意为自身健康投资买单的民众占比与日俱增;从另一角度看,在“老龄化”叠加“少子化”的趋势背景下,加强中医健康科教管理,也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带来的医保基金支付压力。需要明确的是,中医健康科教管理平台的关注重点不在于诊疗疾病,而在于提高民众健康理念,提升居民身体素质,促使百姓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相关举措也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等国家相关政策的直接体现。 平台可在县中医院治未病中心的管理指导下,由健康产业第三方服务商具体运营,借助中医体质辨识仪、医用红外热像仪、经络腧穴探测仪等中医智能辅助设备,出具个人健康评估报告,以中医体质辨识为主,西医常规指标为辅。基于中医智能体质辨识结果,从饮食起居、情志调摄、运动导引、药膳食疗、茶饮药浴、中药香薰、穴位按摩、音乐疗法等方面进行健康干预,发挥中医药特色,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 END - 作者 | 王培杰 编辑 | Shelynn
文章分类:
原创精华
|